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主题、方式和主体

发布者:yl6809永利官网发布时间:2021-10-14浏览次数:

 

来源:党建参阅 2021-10-12 作者:任洁

建党百年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然而,总体上看,“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还没有完全打破,我们在国际舆论场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仍有待提升。要从总体上扭转我国“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局面,扭转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改变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减小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需要讲好中国故事,消弭国家之间的思维逻辑和文化价值观鸿沟,最大程度减少各种歪曲误读,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讲好中国故事最核心的是要解决三个问题,即讲什么、怎么讲、谁来讲。“讲什么”主要是中国故事的主题问题,“怎么讲”主要是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方法问题,“谁来讲”主要是讲述中国故事的主体问题。

一、讲好中国故事,要突出主题

要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故事最精彩的主题,是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因此,阐释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更为基本、更为重要。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主动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使国际社会透过这扇“思想之窗”解码中国道路成功的奥妙,探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味道”。

要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当前,我们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同时,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要开放自信,也要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要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讲好中国人奋斗圆梦的故事,讲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这些故事承载着中国价值、中国理念和中国精神。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时间节点,要着重讲好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人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故事,注重以普通党员的先进事例展示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使国际社会通过更丰富多彩的视角、更生动感人的事例、更灵动鲜活的语言走近中国共产党,进而理解、认同、支持中国共产党。

要讲好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这些观念蕴含着中国立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要讲好这些理念、主张、方案背后的故事,使其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标识。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二、讲好中国故事,要创新方式方法

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运用各种生动感人的事例,说明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智慧。讲好中国故事,要情理交融,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在具体讲述方式方法上,要由过去重视高大全式的叙事,转而更多展现中国具体而微的丰富社会生活;由过去重视宣讲道理和理论逻辑,转而更多将道理和逻辑寓于生动鲜活的故事和丰富真实的情感之中,以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

讲好中国故事,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所谓融通中外,其主要原则就是要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世界各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话语和表达方式,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讲述中国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和观点,讲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角色和中国责任,讲述中国将秉持何种理念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平共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寻求世界各方利益交汇点,秉持“以和为贵”“兼容并包”的理念,以开放、共赢、包容的姿态,摒弃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提出一系列为国际社会认同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反映了中国对全球事务和国际治理的认识、思考和担当,展现出中国包容开放、负责任、有担当的良好大国形象。

要做到这些,关键在于寻找世界各国的利益汇合点,话语共同点,以符合其受众思维习惯、语言习惯的方式,传递中国信息,讲述中国故事,从而引起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进而理解中国、亲近中国、走进中国。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比如,对外阐释“一带一路”时,我们要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在具体实践中,必然会大量涉及地缘政治、宗教文化交流、周边外交等政治、文化、外交问题,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对于增进参与国家之间的理解和合作至关重要。这就涉及到精准传播的问题。我们要基于对历史事实的尊重,营造更有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舆论环境,要放开视野,适度地讲丝绸之路的中国故事,多讲丝绸之路是由亚非欧各国共同创造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亚非欧各国共有的历史符号。要深入挖掘亚非欧国家各自拥有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讲清楚古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激活各国共同的丝路记忆和丝路精神,为共商共建“一带一路”营造共同的历史文化基础。

当然,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探索和形成,绝不是一味迎合受众,而是在充分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此同时,积极学习借鉴国外有益的文明成果,实现中外话语体系的融合相通和“中国故事、国际表达”。更重要的是,要按照中国故事自身的内在逻辑,讲好中国故事。解读中国、报道中国、理解中国,不能背离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发展道路等基本事实,这是讲好中国故事要遵循的重要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本逻辑,有了对中国故事内在逻辑的自觉,才能在西方“普世价值”逻辑中保持清醒,为中国发展营造友好善意的国际舆论氛围。

三、讲好中国故事,要奏响“交响乐”

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统筹好内宣外宣工作,对内报道要有外宣意识,考虑国际影响;对外报道要有内宣意识,兼顾国内受众感受。要从国家战略的层面,将对内传播与对外传播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运营,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讲好中国故事,还要实现讲述主体的拓展和有机联合,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形成系统推进、联合发力的局面。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是全党的事,是全体中国人的事,各个部门、各条战线都责无旁贷。让世界读懂中国、了解中国,各方面都要自觉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树立中国形象的主体力量,数量庞大的社会文化团体、文体名人、华侨、留学生等,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行为和从事的活动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故事。

因此,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多方发力,要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要更好发挥高层次专家作用,利用重要国际会议论坛、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和渠道发声。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沟通。要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要发挥各地区各部门的特色和优势,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

此外,随着移动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舞台。要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各类资源,奏响交响乐、唱响大合唱,把中国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让中国声音愈来愈洪亮。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基本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