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时代高校美育育人新格局

发布者:yl6809永利官网发布时间:2022-02-13浏览次数:

 

来源:浙江学习平台 2022-02-17

美育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肩负着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的重要使命。如何正确理解美育概念,认识美育育人功能,寓美于教、融美于学、以美育人,完善新时代美育工作协同育人机制,值得人们深入探索和研究。

第一,厘清逻辑发展关系,认识高校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美育是一种以直观或感性手段激发个体产生情感,培养高尚情操,塑造目标追求方向的教育形式,其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美育与文明史相随相伴。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国古代儒学家、士大夫及文人之美学理念,通过文字、图画、音律、诗歌等得以代代相传。近代德国诗人、哲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20世纪初,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等开明文人、国学大师和教育家们将西方美育概念引入中国并大力倡导美育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对美育教育高度重视,教育部近年来明确将美育作为“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并对新时期高校美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由于美育教育与知识教育相比具有隐秘性和内化性的特点,不如知识教育可量化衡量,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往往被忽视,成为相对薄弱的环节。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强化美育机制建设,加强对美育教育性质、功能、目标及存在问题的研究,实现以美育理念支撑指导美育实践,以美育实践充实反哺美育理念。二者相互交融,不断丰富美育实践理论,对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综合质量提升,进而提升社会审美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二,强化理论结合实践,探索高校美育教育开展的具体路径。

高校力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通过科学制定美育发展改革规划和实施方案,积极探索以美育人路径,开展制度化建设,创新工作机制,促进教育理念转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美育观念的升华,系统推进教学的内容与授课方式改革,才能切实做好高校美育工作。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全体系“大美育观”。美育是“五育”中的关键一环。学生对美、真、善的辨别力,能帮助其更好地感知自然的博大、知识的精深、科技的进步,进而激发个体自身日趋完善的内驱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育的概念不单纯是审美教育,它的内涵可以引申发展到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对于激发学生创造活力,发展健全人格起到积极作用。高校美育体系建设需要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大美育”环境。把课程教育、理论研究、艺术实践、校园美育活动融于一体,整合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领域,共同强化美育学科建设,推进社会、学校、家庭多位一体协同创新,各类美育资源交融熏陶,才能真正实现美美与共,塑造并进一步完善学生人格。

加强课程建设,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在互联网、大数据和智能化等技术发展的今天,开展美育工作需要充分运用新媒体、富媒体、融媒体等创新模式,提高美育教育效果,使美育最终“落地”。第一步是“增量”。学校在开足开齐8门艺术限定选修课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开设各类美育通识选修课,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程资源。这是保证高校美育成效的基础。第二步是“提质”。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教学手段,考虑现代大学生“数字原住民”特点,改革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实践体验法、环境熏陶法等,实现美育“数字化”,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美育课程创新突破。第三步是“强效”。不断将美育元素渗透到其他课程中,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中,创新美育浸入式课程体验,实现“课程美育”建设。

传承地域传统文化,彰显本土品牌特色。扎根于时代,根植于民族,加强对民族文化、红色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美育素材的挖掘,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是高校美育教育的应有之义。以浙江省为例,可以通过挖掘当地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如红船精神、两山理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以及良渚文化、大运河、南宋古都等特色文化印记,因地制宜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高雅艺术、浙江地方戏曲等传统文化及红色血脉进校园,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美育教育特色局面。这些美育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和审美鉴赏水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浙江地域文化印象在学校美育教学中得到体现、传承和发展,实现美育教育从以中西结合向突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转型。

第三,处理好三对关系,实现高校美育教育在新时代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化美启智是教育者永恒的追求,美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美育工作开展要正确处理好三对关系,以更好地实现美育在新时代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一是处理好“小美育”与“大美育”的关系。我国在美育教育实践初期主要是以艺术教育的“小美育”方式来实施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部出台系列文件,逐步将美育概念回归“大美育”本质,从顶层设计中构建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应当继承和发扬“小美育”教育学术性和专业性的特色,发挥艺术教育作为美育主阵地的作用。同时,不应让“小美育”限制“大美育”发展,需要注重从“大美育”角度,提升高校教师对“大美育”内涵的理解,促进全员育美。

二是处理好美育目标与现实条件的关系。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各高校已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列入教学计划,并设置相应的学分。但由于历史原因,还存在美育概念偏差、认识不到位、师资队伍不足等诸多问题。高校在开展美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有系统观念,要用系统方法,根据本校师资水平、学生素养、教学设施设备等软硬件实际条件,客观分析、精准施策,强化实践效果,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其审美能力,促进他们的人格塑造和全面健康发展。

三是处理好美育现在与未来发展的关系。美育教育的有效开展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部提出的“四新”建设,艺术学科是“新文科”建设不可或缺的学科,在此背景下,美育的核心价值可以作为新文科建设的一个关键点,形成辐射效应。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日渐强盛,社会主义高校的美育教育,需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彰显民族审美精神、形成鲜明的时代审美文化上下功夫。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建设,深化美育教学改革,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水平,将美育与德育、智育等相互交融、互为条件,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十四五”规划课题教育学一般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政策变迁及中国路径研究”(BIA210165)阶段性成果)

(作者:浙江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 许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