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

发布者:yl6809永利官网发布时间:2022-04-04浏览次数:

 

来源:福建学习平台 2022-03-24 作者:郭为桂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同前两个历史决议一样,《决议》推动了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同时,《决议》也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显示出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前两个历史决议主要是反思性的,在批评党过往所犯错误、总结其中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凝聚新的共识;《决议》以梳理党的重大成就和基本经验为凝聚共识的基础,主要从正面着眼,更加主动、更加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全会《决议》充分显示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信,向党内外、国内外展示了一个百年大党的清醒和成熟。”

历史自信起于历史自觉

历史自信其来有自,思想的逻辑起点在于历史自觉。

历史自觉是特定主体对作为对象的历史以及作为历史参与者的自我角色的明确感知、准确判断和心力倾注,历史自信则是特定主体对作为参与者的自我在历史角色和历史作用方面的肯定性认知、情感和评价。在这里,作为历史参与者的主体性把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连接起来。具有更高历史自觉性的主体,更有信心担当其历史角色和责任,也更有意愿、更为主动履行历史任务和使命;具有更高历史自信心的主体,更有可能自觉地承担起自身的历史角色和历史责任,历史自信本身就是历史自觉的表现形式。因而,历史自觉与历史自信在逻辑上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强化的。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的“历史”,主要指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宽泛意义上也指涉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行动,正是在对百年奋斗史的强烈认同感自豪感之中、在思想意识层面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相互强化的螺旋式上升之中展开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强烈历史感。习近平曾经这样追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这种历史感,首先表现为清晰的历史方位感,但背后则是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历史方位感要准确判断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到什么地步、处在什么阶段、面临什么形势、存在什么问题、接下来往哪里走、需要完成什么任务等一系列重大的历史性的问题。对上述历史性问题的叩问,需要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驱动,而出于这种使命感并基于新的实际从理论上回应、实践上解决这些问题,构成履行历史使命的基本内容。历史方位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统一便是历史自觉性。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担当历史责任,在取得历史性成就、推动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不断赢得历史主动,进而坚定历史自信。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这是我们解读《决议》的一个重要视角。

增强历史自觉是时代的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历史自觉的逻辑起点便是这种历史方位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历史角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担当和责任”。明确历史角色、担当历史使命,乃是历史自觉的核心要义。

新时代以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为主要特征,党领导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已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党的奋斗目标是党对人民的承诺,按照既定方略如期兑现承诺、在党成立一百周年的标志性时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任务和历史责任,事关人心向背;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同时,系统谋划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推进方略,这也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任务和历史责任,事关国家方向。事实上,在党的十八大前后,国内外舆论不乏对中国共产党能否继续推动改革开放、是否有中国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推进重大变革的决心和能力的质疑之声。对这种质疑最有力的驳斥,就是自觉地担当起历史角色和责任,完成历史所赋予的使命和任务。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既定战略框架下,创造性地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治国理政的总体行动框架,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任务要求纳入其中,统筹推进,全面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了历史性的升级换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这个历史自觉的进程中产生的,它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历史自觉性的集中表现。

坚定历史自信具有深厚的底蕴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历史自信的底气,来自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的精神血脉,更来自党领导人民在百年奋斗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近代以来的中国苦难深重,中国人民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抬不起头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持续探索和奋斗牺牲,引领中华民族一步步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放眼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史,没有哪一种政治力量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深刻地、历史性地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这是党的历史自信的最有说服力的依据。同时,党的奋斗的意义还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发展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世界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格局,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开拓了新的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我们党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天下为公,人间正道,这是我们党具有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党在中国执政并长期执政的历史自信,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的历史自信。”

随着国力的持续增长,我们党更加从容更加主动地应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伴随着许多新的重大的历史性挑战和风险: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中国国力提升而来的国外势力的掣肘和弹压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都提出了深刻的变革要求;包括新冠肺炎疫情、金融危机、生态危机在内的重大经济社会自然风险挑战交错而至。面对风险和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展现了高度的战略定力,以我为主,要求全党坚定“四个自信”,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并积极推进,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出并系统布局实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安排,以高质量发展作为指导推动全局工作的要求,做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等等。一系列的战略举措,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同时,化解了一系列重大风险和挑战,特别是面对国外势力的极限施压保持了战略定力,以此为基础和前提掌握了历史主动,历史自信心亦随之持续增强。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具有重大意义

强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

当下是历史的延续,增强历史自觉,探寻历史轨迹、回顾历史进程、总结历史经验,才能明白为何要坚持当下的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使我们更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历史自信是“四个自信”的基础。在当今中国,坚定历史自信归根结底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未来是从当下出发的,是当下的延伸。增强历史自觉,从艰辛的历史奋斗中获取提升应对未来挑战的勇气,从伟大的历史成就中获得坚定走向未来的底气,从丰富的历史经验中获得启迪未来的智慧,历史自信由此增加未来发展的确定性——坚定历史自信就是坚定未来自信。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坚定历史自信视为接受挑战、勇毅前行的关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要做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要杜绝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所凭借的还是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就是从伟大胜利中激发奋进力量、从弯路挫折中吸取历史教训。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扭曲、抹黑党的历史,特别是对党曾经犯过的一些过错大做文章,混淆视听,这是必须十分警惕的危险倾向。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尽管犯过一些错误,出现一些问题,但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史,这些只是发展过程中的插曲。党的百年奋斗,始终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方向而前赴后继、持续接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锻造了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

《决议》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以历史阶段性发展任务和有效应对历史挑战的事实为基础,全面总结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正是要正本清源,以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力量,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伟大意义和经验智慧,充分证明了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长期执政的历史必然性、现实合理性、未来确定性,这是党历史自觉的集中表现,也是提出历史自信的根本用意。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要以正确的历史认知为基础

推动全体党员、全国人民增强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是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时代性要求,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推动这项工作的逻辑和实践起点都是确立正确的历史认知。历史认知是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的前提基础。若对历史无知或认知不正确,就谈不上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其极端结果不是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对历史的盲目自大。这两种倾向都是错误的、有害的。以正确的历史观为指导,坚持唯物史观指导地位,坚持正确党史观的价值导向,在党和国家历史问题上正本清源,是正确的历史认知的核心任务。

历史认知主要是对党的历史的认知,《决议》是党史认知的权威版本,在党的历史问题上做出了权威结论,其思想含量、知识含量十分丰富,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战略性、指导性,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正史,是树立正确历史认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的基本依据。宣传宣讲和研究阐释《决议》意义重大,“让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满怀信心地向前进。”

正确的历史认知,还需要增强历史认知的学理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学习“四史”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推动“四史”学习教育渐成体系,中共党史党建最近被国家确立为一级学科即是一个重要举措。一级学科的建设,要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针对党史党建学科所涉的许多基本事实、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等基础理论展开研究,切实改变学科学理基础薄弱的问题。

同时,正确的历史认知要把党的历史经验作为研究重点。《决议》以“十个坚持”精辟概括了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是一个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的整体。理论透彻,历史认知才能深入人心。对于“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还需要在理论上回答一系列基本问题:每一个“坚持”的基本含义、历史逻辑、实践形态、时代要求是什么?各个“坚持”在整体经验中的性质定位以及彼此关系如何?“十个坚持”整体上的结构层次如何?“十个坚持”与党的优良作风如坚持艰苦奋斗、与党的阶段性经验如坚持改革开放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十个坚持”是党百年奋斗的经验智慧的结晶,对它的深入理解和透彻剖析,对于增强《决议》作为权威正史的说服力和穿透力、对于增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勇毅前行的自觉性和自信心,都有重要意义。

(作者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教授,福建省中共党史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