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学习平台 2023-05-18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复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中亚留学生,鼓励他们为推动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人类社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的复信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一脉相承、逻辑相通,从不同维度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人类现代化和人类文明进步。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彼此借鉴、和合融通的现代化新画卷徐徐展开,新时代要有新担当新作为,必须顺应发展大势,共行天下大道,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责无旁贷的奋斗姿态,做新时代全球文明的贡献者。
要保持“君子和而不同”的文化自觉。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周年,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到“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都彰显了中国的世界格局,体现了中国对自身和世界的关系、如何应对全球性问题等问题上的认识飞跃,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经验和方案,与时俱进地解答“人类社会应该向何处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进步才能发展。“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文明的多元多样和文化的交流交融构成了世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文化交融离不开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在全球范围内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观的具象化。“君子和而不同”就是要有中华文化的大格局、厚底气,深根脉,同时能够和其他文明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融合,保持文明多样性而形成良好的文明生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人类文化发展史的新征程上,需要有“朝受命、夕饮冰”的事业心,以“昼无为、夜难寐”的责任感,用中国智慧、经验和影响力帮助塑造更加美好的世界和未来。
要增强“不要人夸颜色好”的文化自信。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不同文明面临强化认同、凸显特色的竞争场面,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不断凸显,这些挑战需要从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角度来寻找根本解决之道,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中国答案是通过现代化的构建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中国式现代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文化基因,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走的是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择善从之的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天下一家的文化依存论、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论、华夷互变的文化复合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不封闭自己、不搞“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文明冲突论”、不用“文化优越论”去改造同化其他文明,而是遵循“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运行规律,坚守全球文明倡议的中华文化底蕴,在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中找到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最广泛凝聚各国共建美好世界的共识。
要实现“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文化自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让世界见证了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实践经验的达己达人,是文明创新的成己成人,交流、借鉴、凝聚共识之中,让更多的国家找到同频的共振,全球文明倡议也会因此更具生命力。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绝无好坏优劣之分,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本国的土壤和国情,凝聚着本民族的智慧和追求,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贡献;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可以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人类始终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发展,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世界的共同发展、共享繁荣。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才能朝着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努力,世界文明之园才能变得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作者:莫忧,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成都理工大学yl6809永利官网副教授)